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学子 传承扎染非遗文化系列活动

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热情,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扎染大创团队近日成功举办“拓新启智,共创未来”大创交流分享会。本次活动以非遗扎染体验为实践载体,搭建起在校大学生对大创的认知桥梁——以传统文化技艺为切入点,通过扎染工艺讲解、创意设计制作及成果展示等多元环节,生动呈现创新项目从构思萌芽到落地生根的完整路径。

活动伊始,大创项目组成员叶浩熙从赛事基础信息切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赛事进行系统解读。他阐释大创赛事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大创不仅能够全方位锻炼项目策划、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更是为未来考研深造、求职就业积累宝贵的加分筹码。大创已然成为大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同时,他将大创赛事流程归纳为前期筹备、中期推进、结项验收三个关键阶段。针对初期准备阶段,该成员着重讲解了确定大创赛道与方向的重要性。他指出,需结合当下行业发展趋势,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精准剖析行业背景、发展现状、现存痛点,明确项目实施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以自身项目为例,团队在前期扎实开展各城市文创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广泛收集受众需求;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将扎染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在非遗传承与发展方面,撰写了关于扎染传承与未来发展的论文,并发表在国家级期刊《探索科学》上,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团队亲赴自贡开展实地研学,深入非遗实践基地,学习扎染工艺技法与文化内涵。

随后,由扎染项目负责人周孟婷从项目成果维度展开对扎染的介绍,为在场学子呈现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的生动范例。她详细介绍了扎染文化的历史起源、工艺特点以及扎染的分类和常用技法,并向大家展示了扎染艺术作品,分析扎染独特的图案、色彩效果,探讨扎染在文化产业、旅游等方面的价值。

她介绍到扎染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染色工艺,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负责人将扎染传统工艺流程简要分为:扎结、浸染、拆解三个部分。待染料,染缸准备完毕后,首先通过捆扎、折叠、夹缚等手法对织物进行造型固定,形成防染区域;染色阶段要将布缎经过多次浸染实现色彩叠加;完成染色后需拆解并进行水洗固色,防止褪色;最后通过晾晒、裁剪等后期整理工序,使成品达到理想的质感与形态。各环节紧密相扣,最终呈现出独特的晕染纹理与艺术效果。

为促进在座学生对非遗工艺的认同感,项目负责人现场演示基础扎染技法教学。重点讲解了夹扎、捆扎、折叠等基础技法,并邀请有意向的学生现场体验扎染过程。在项目小组成员们的指导下,学生们有序开展实践操作,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与创新设计融合的实践魅力,现场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的良好氛围。同学们不仅领略了扎染的精湛技艺,还亲身经历了从图案设计到染色拆线的全过程,感受着扎染工艺的神奇变化与无穷创意。

 

最后,该扎染项目指导老师杨海静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指导。杨海静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从自己的课程学习、实习经历中挖掘选题,结合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围绕社会热点和现实需求,提出兼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方向。并根据研究方向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比如对于需要量化分析、数据支撑的问题,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于侧重现象阐释、机理分析的问题,则宜运用案例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并且鼓励在座学生将两者有机结合,以实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拓新启智,共创未来”活动圆满结束了,而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们可以加入以大创项目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的进程中来,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本次大创交流分享会不仅是一次经验的传递,更是一场创新思维的碰撞。通过大创项目小组的经验分享,低年级同学对大创赛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并对如何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未来,经济学院将持续搭建交流平台,助力更多同学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绽放光彩,以创新之力书写青春华章,以实践之笔绘就未来蓝图。

嘉豪国际传媒24小时热线电话:0531-83183678 18954156111

版权所有@ 2026 北京嘉豪国际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2025139058号